所謂「鬼」,唯恐天下之不亂也,蟄伏四周,伺機而動。
即使看似船過無痕的水世界,也有無數「幽靈漁具」散落各處,佈下海洋物種猝不及防的陷阱。
綠色和平展開近一年北極到南極的保護海洋之旅,第5站船艦「極地曙光號」最近巡航至南非維瑪海山,
深入探索這個海底萬花筒,不為「捉鬼」,只為推動更全面的保護機制;
所謂「鬼」,唯恐天下之不亂也,蟄伏四周,伺機而動。
即使看似船過無痕的水世界,也有無數「幽靈漁具」散落各處,佈下海洋物種猝不及防的陷阱。
綠色和平展開近一年北極到南極的保護海洋之旅,第5站船艦「極地曙光號」最近巡航至南非維瑪海山,
深入探索這個海底萬花筒,不為「捉鬼」,只為推動更全面的保護機制;
「鯊魚吃人嗎?」許多電影將鯊魚刻劃成反派角色,血盆大口、巨大身形,對人類造成生命威脅。
但事實上,更可怕的是每年在海上獵殺一億隻鯊魚的人類。
綠色和平調查員蘇菲.庫克(Sophie Cooke)在海上經歷了一個月,
觀察鯊魚死亡背後的秘密作業,並以第一人稱紀錄以下文章。
亞馬遜珊瑚礁,水下100米的世界
汪汪大海中珍藏寶貴資源,有企業虎視眈眈的「黑金」石油,更有一隻可抵千棵樹來捕獲碳的大鯨魚,
可稱為減緩氣候變遷的「固碳」神器。
可惜跨國企業只見利益當前,不見海洋哭。綠色和平近一年北極至南極的守護海洋之旅,
2019年6月,綠色和平組織船艦「希望號」行經北大西洋,在航程中見證現時漁業的過度捕撈,
釀成北大西洋鯊魚數量不斷下滑,反映全球海洋管理失靈。
綠色和平發表報告《鯊魚遇襲:過度捕撈和缺乏保護》(Sharks Under Attack: Overfished and Underprotected),
透過科學研究分析問題,指出鯊魚與保護海洋的必要性,提出建議解決方案:訂立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
塑膠微粒直徑小於5公厘,卻無孔不入:南北兩極相繼淪陷,
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難逃厄運,美國洛磯山脈也下起塑膠雨了。
綠色和平守護海洋之旅第三站來到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舉目一片黃金「海藻森林」,
映襯海水份外湛藍清澈,初步研究卻發現塑膠微粒濃度與惡名昭彰的太平洋垃圾帶相去不遠...
「生命緣何而起?」許多科學家、宗教家、哲學家追尋答案,卻仍未知最後正解。
深海科學家卻發現了「失落之城」(Lost City)─位於大西洋中洋脊的深海熱泉(hydrothermal vents)網絡,
線索也許蘊藏其中......前提是,它得先逃得掉如箭在弦的深海採礦威脅。
「失落之城」(Lost City),一個謎樣名字,打開了一片深海秘境:這個位於大西洋中部的海底熱泉網絡,
因持續釋放生命「基礎元素」烴類(hydrocarbons),被科學家視為探索生命起源的自然寶庫。
Gretchen Früh-Green教授2000年在機緣巧合下發現「失落之城」,如今卻眼見各國企業及政府,
有意敞開深海採礦大門,於是加入綠色和平守護海洋之旅並親自撰文,
鯨魚縱身飛躍出水面,企鵝群聚如雲,漫長等待之時靈光一閃,怒濤因而撫平,止水由此掀動。
6 月 15 日是北美自然攝影協會為推廣攝影、促進保育而設的自然攝影日(Nature Photography Day)。
11 位隨綠色和平船艦進行近一年「守護海洋之旅」的自然攝影師,
選出心目中的 Ocean's Eleven,分享在技巧與構圖之外,一圈又一圈情感漣漪。
全球海洋公約會議踏入關鍵一年,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與「希望號」亦雙雙向世界出發,
從北極到南極,接力走訪七個海洋「地標」,期望動員全球民眾一起守護海洋,
同時為公約以至 2030 年守護最少 30% 海洋的願景,提供科學研究和實證。
南極創下攝氏 20.75 度高溫,甚至比臺北冬天氣溫還暖。
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南極部分冰川消退,南極頰帶企鵝族群數量銳減 77%。
綠色和平船艦事隔兩年重遊南極,奧斯卡影后瑪莉詠柯蒂亞隨行造訪,
一名臺灣女孩也遠征南極大陸採集研究樣本。
氣候變遷、地球暖化下,還有北極熊嗎?
白白的北極熊,看起來憨厚可愛,讓人想要近距離接觸,但可不要上當了。
北極熊是專業的獵人,還非常兇猛。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這是8個為什麼我們只需要遠遠欣賞北極熊就好的原因。
在亞馬遜出海口的深深海底,有整片相當於 1.5 個臺灣大小的美麗珊瑚礁,
孕育著鯨魚等珍貴的海洋生物,卻因珊瑚底下的石油,一直遭受石油公司的威脅。
最近,一家石油巨擘終於不敵眾人抵抗,宣布退出……
巴西擁有深邃而美麗的天然環境,卻也因此遭到全球企業的覬覦。為了種植大豆與畜牧牛肉,
綠色和平推出動畫短片,由臺灣演員袁艾菲為其中一位主角配音,敘述亞馬遜雨林遭受人為破壞,
危及潘塔納爾濕地的美洲豹,向小男孩求救的故事。
地球另一端的巴西發生的大火浩劫,身在臺灣的我們能怎麼做,能實際保護珍貴雨林呢?
全球大火四起,尤其亞馬遜雨林年年火災,起火主因竟是人為,更與畜牧業有關!
北極熊、鯨魚、美洲豹、海龜、青蛙,野生動物的生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牠們與人類的命運互相牽連。
生物多樣性顯示生態系統的健全與否,更有助於平衡氣候與糧食安全。
然而回顧2010年所訂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卻顯示人類的表現嚴重不及格。
電動車不靠燃油、不排廢氣,只要充電充飽就能出發,
是有利節能減碳除空污的新寵兒,特斯拉等品牌股票也因此大漲。
然而,您知道電動車的製造地與使用地點,也會對它降低碳排的效果產生影響嗎?
我們應該如何真正打造「運輸去碳化」的未來?
綠色和平於 2020 年 10 月 13 日公布第二度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顯示臺灣大型連鎖超商、
超市在過去一年的減塑措施上,表現全部不及格,企業若不願意改變現有營業模式,
且繼續耗用大量塑膠,將可能成為未來 20 年後全球塑膠垃圾成長三倍的幫兇,
其後分解的塑膠微粒更將造成戕害人體健康,難以處理的環境危機。
年中,家樂福併購頂好超市的消息傳出,為零售業界投下震撼彈。
現代生活中,傳統市場、柑仔店的重要性下降,超市、超商和量販店成為一般家庭每週甚至每日採購的主力。
品牌的更迭,涉及的不只是市佔率這些抽象數字,也將實際上改變你我生活見到的風景。
面對日漸嚴重的塑膠污染,孟加拉2002年全面禁用塑膠袋、印度預計2022年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
歐盟決議2021年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
當全球逐步設定減塑目標,臺灣僅規劃在2030年禁用4種一次性塑膠用品,是不是太慢也太少?
還記得2002年,政府開始禁止店家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索取者必須購買嗎?
北極熊渾身雪白,常常看起來動作呆萌,憨直可愛的印象深植我們心中,但是您知道嗎?
北極熊其實是極地上兇猛又敏捷的獵食者;然而,牠們也是目前地球上最脆弱的生物之一!
許多人以為北極熊如外表看起來軟綿可愛,殊不知牠們的咬合力其實比大白鯊和孟加拉虎還要大,
奔跑起來比馬匹還要快,厚厚的脂肪層與皮毛不只能禦寒又防水,阻絕溫度的效果之強,甚至能讓牠們在夜視鏡下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