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
相信不少民眾上完大號後,都覺得大便太過污穢骯髒,而忍不住急忙將糞便沖下馬桶。
不過,專家指出,糞便會對吃下肚的食物產生反應,若能仔細觀察分辨,
就可「聽腸子的話」,進一步留意身體健康。
糞便中含有大量腸內細菌!
持續觀察即能得知身體狀況
在日本號稱「糞便博士」的辨野腸內菌叢研究所理事長辨野義己指出,
許多民眾都以為糞便中大多為食物的殘渣,實際上,糞便有80%是水分,
剩下的20%中有2/3是帶有腸內細菌的腸道黏膜、黏液,食物殘渣僅占剩餘的1/3。
而1g乾燥糞便中就有約1兆個腸內細菌。
因此,每天如廁時,是能最直接感受到腸道狀況的時機。
儘管大多數人不會確認自己的糞便,然而這終究是人體產物的一部份,
若能找出「顏色很差」、「今天的量比較少」、「今天又順暢又長」等各種特徵,
便能反思日前的飲食習慣,甚至可以了解吃了什麼食物,會產生什麼樣形態的糞便。
(編輯推薦:少油飲食讓他9天沒排便!醫師推2種油解便秘抗發炎)
前台安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茂元醫師也曾為文指出,以糞便判斷疾病是小兒腸胃科的必修課,
若能明瞭糞便原理並多留意吃進腹中的食物,不必水療亦能達排毒保健目的。
名醫肉吃太多大變變成「焦油」色!
肉與蔬菜須維持比例
辨野義己在長年的研究生活中,也曾以自己的身體進行實驗,並檢測腸道菌的變化。
他在30多歲時,曾同事們一同實驗一天只吃1.5kg的肉類,並持續40天,會讓身體產生何種變化。
三餐除了牛排與加工肉品外,不僅蔬菜,連白飯與麵包都不吃。
過了20天後,他的同事紛紛放棄,只有他一人全程完成實驗。
辨野義己發現,隨著實驗進行,他不僅出現體臭,皮膚還變得油膩。儘管有精力,
然而早起時卻覺得無法消除疲勞,這或許和肉吃太多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有關。
(編輯推薦:咖啡、香蕉是便祕幫凶?專家:小心8種食物讓便便出不來!)
另一方面,辨野義己雖然並未出現便秘問題,然而糞便卻出現典型的負面變化,
在實驗過程中不僅逐漸變黑,最後還形成像焦油般的黑褐色,排便時散發出自己都無法忍受的惡臭。
進一步檢查腸內菌後發現,雙歧桿菌(著名好菌之一)減少了1/4,
會製造致癌物質的壞菌則增加了近2倍,是實際感受到糞便會隨食物變化的體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則曾受媒體訪問指出,多數壞菌以蛋白質為營養來源,
其代謝產物更是會在滅殺好菌的同時,增生腐敗菌,肝功能差、年長者因此就有不敵壞菌毒素的可能性。
不過,辨野義己也同樣指出,肉類富含身體不可缺少的蛋白質,因此並非完全不能食用,
而是應該在攝取肉類的同時,充分地攝取蔬菜,以維持腸道健康。
建議的蔬菜分量為肉的3倍,換句話說,若想吃100g的肉,便須充分攝取300g的蔬菜。
留意糞便的6要點!
雖然透過糞便可以使其意識到飲食、生活習慣出了差錯,
不過到底什麼樣的糞便才「漂亮健康」呢?
王輝明表示,好便應有「糞便成形」、「金黃色」、
「浮在水面上」、「無惡臭」等4大特徵。
辨野義己則提供了民眾日常觀察糞便的6項要點供民眾參考:
1.上出多少量?
成人建議1天需有200~300g的排便量。可在排便前後分別測量體重,以觀察體重變化得知大便量。
2.什麼樣的顏色?
若是腸內環境良好,大便應是明亮黃土色~黃褐色;若是壞菌較多,則大便顏色會變黑。
辨野義己建議平時總是上出較黑糞便的民眾多吃優格,以打造出香蕉般的形狀、顏色大便。
此外,大便的顏色也可能與體內其他健康狀況有關。
桃園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曾拍片指出,若是黃色大便且帶有油脂,
可能是油脂吸收不良導致;綠色大便則可能表示腸胃炎;紅色大便恐代表大腸、
小腸或痔瘡出血;灰白色大便則可能是胰臟癌、膽囊癌或膽道癌。
(編輯推薦:大便像「羊便便」?圖解7類型便便形狀代表的腸道隱憂!沖水前多看一眼)
3.大便氣味如何?
若是腸胃狀況良好,大便氣味決不會令人難受。然而若是肉類吃過多、
飲酒過量,或因便秘導致壞菌較多,便會出現難聞的惡臭。
4.能否輕鬆排便?
不須特別用力就能順暢排便,一次以2~3根香蕉程度為理想。
5.硬度與水分狀態?
大便的堅硬程度取決於含水量以及通過腸道的時間。良好大便的含水量約在75~80%,
如同牙膏般柔軟且漂浮在水上。
若因便秘、膳食纖維不足、含水量為60%,就會變得粒粒分明、堅硬。
此外,受壓力影響而導致拉肚子,則可能含水量超過90%。
6.排便的頻率?
每天早晨,幾乎固定時間自然產生便意為理想。然而,因個體不同,也有人一天能排便數次,
或偶爾出現上不出來的狀況,這並非便秘,只要以2、3日為周期定期排便就沒問題。
不過,若是超過3天仍無法排便,就有必要採取便秘對策。
若要預防便秘,除了常見地多吃膳食纖維、多喝水外,營養師張家祥(營養師Ricky)則曾拍片提醒,
別忽視了油脂能潤腸的重要性,應適量攝取油脂、增加糞便潤滑度、刺激腸胃蠕動。
新聞中心 蔡經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