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
隨著年紀漸長、身體老化、感到壓力與其他各式各樣的因素,人體多多少少會有些小毛病。
這些小症狀或輕微的不適感看似僅是簡單問題所導致,然而也有可能是嚴重疾病的隱藏表徵。
日本專家整理了幾項嚴重疾病可能出現的跡象,若民眾有這方面的困擾,
不妨多加留意或至醫院檢查吧。
便祕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所致,
多攝取膳食纖維與液體幫助排便
帕金森氏症是難以痊癒的嚴重疾病之一。
綜合愛知醫科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植田美津恵與秋津醫院院長秋津壽男的受訪資料,
雖不一定能從顫抖判定是否罹病,然而帕金森氏症以手腳顫抖、身體難以活動為其特徵。
而這是因為腦中給肌肉發出指令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減少所致。
當肌肉僵硬、無法用力,排便時也就會因此便秘。
此外,也會變得容易跌倒,這些症狀都是帕金森氏症初期表現。
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的衛教資料也指出,
帕金森氏症患者會因腸道肌肉不活動使得食物排空時間變慢,再加上缺乏運動也會令便祕惡化。
部分患者則是因為骨盆底排便括約肌肌肉群僵硬、收縮緩慢導致便秘。
因此需要多攝取膳食纖維與液體並增加運動量幫助排便。
若都無效果,則可嘗試軟便劑、輕瀉劑或灌腸,但進行前請先與醫師討論。
聞不到氣味的嗅覺障礙,恐是失智症(認知症)初期症狀
秋津壽男指出,動物的鼻子不佳就無法找到食物,這是攸關性命的事情,
即便是人類,嗅覺也是腦部最原始的機能。而腦部活動劣化的話,判斷氣味的機能就會變弱。
聞不到氣味的嗅覺障礙,便是失智症初期症狀之一。
若是在烹飪時發現聞不到鍋中燒焦的氣味、調味變得很不拿手,
就要小心可能是腦部機能衰退了。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賴軍皓醫師也曾受訪指出,各類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
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都有文獻指出,
有患者在出現認知障礙前,嗅覺就會降低。
而嗅覺減退症狀的患者看診時常會表示自己「味覺減退」,
甚至在病患自己未察覺的情況下,由親友發現其飲食習慣改變。
因此若發現異狀,應適時就醫尋求診斷與評估。
肺癌難以自覺,不放過任何跡象:治不好的肩膀、上臂痛
秋津壽男表示,當肺癌轉移至淋巴結時,往往會壓迫周圍的神經,
發出令肩膀、手臂疼痛的訊號。
而由於喉嚨到胸部通過的喉返神經受到壓迫,也可能會出現如同KTV唱太久般的沙啞症狀。
植田美津恵指出,民眾最初可能會尋求骨科治療,
然而若是怎麼治療都不見症狀改善,就要考慮罹患肺癌的可能性。
由於肺癌初期難以自覺,因此不放過任何一點意外的徵兆相當重要。
放屁次數變少、變臭,小心大腸癌上身
雖然民眾都想要盡可能地避免在他人面前放屁,然而若放屁次數太少也要注意。
植田美津恵解釋,與食物一同吃下肚的空氣與消化中產生的氣體,會變為屁排出體外。
不論有無放屁自覺,人類一天平均約會放10~20個屁。
然而若大腸因癌症、瘜肉等原因產生障礙,就會變得難以放屁或便秘。
而除了放屁次數之外,綜合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與植田美津恵的受訪資料,
由於腫瘤在大腸中堵住糞便,糞便將與細菌交互作用,產生如同便祕一般的狀況,
此時若從阻塞處露出一點屁就會非常臭,因此小量臭屁也要小心是大腸癌前兆。
此外,合併便秘與腹痛的案例相當多,也有可能出現便秘、
拉肚子反覆的症狀,因此在意的人建議盡速至腸胃科檢查。
腸內環境改變導致放屁次數增加,恐罹患潰瘍性大腸炎
而若是放屁次數增加,恐也是潛藏疾病的跡象。
秋津壽男解釋,不只大腸癌與瘜肉會影響放屁次數,腸內環境改變也是因素之一。
若因潰瘍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腸內環境惡化,由於會容易產生硫化氫,
便會增加放屁次數,若是大腸出血,更可能讓屁變得越來越臭。
香港腸胃肝臟科專科醫師張世華也曾受訪說明,腸炎導致的腸道感染,
或免疫系統出問題導致腸道發炎等狀況,都會令腸內氣體增加,進而增加放屁次數。
除此之外,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倬瑋為文解釋,
潰瘍性大腸癌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是反覆血便,一旦工作超時或壓力大便會復發。
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與消化不良,甚至部分患者除了腸道症狀還會出現眼睛葡萄球炎、
外鞏膜炎、口腔潰瘍、皮膚光過敏反應、關節炎等非典型症狀。
由於可用內科藥物治療,若出現慢性腹瀉、慢性腹痛、
血便等狀況,建議到肝膽胃腸科門診盡速診斷。
沒蛀牙也會牙齒痛?小心是心肌梗塞的跡象
牙齒離心臟遙遠,看似與心臟疾病毫無關係的牙齒痛可能也是心肌梗塞的徵兆。
秋津壽男表示,心肌梗塞、狹心症發作時可能會感到牙齒痛。
這是因為心臟向大腦傳達疼痛指令,而牙齒疼痛的神經與心臟疼痛神經接近,
因此腦部認知錯誤的關係。
日本國立心臟病研究中心副院長安田聰則進一步指出,除了牙痛外,喉嚨痛、
肩痛、手臂痛、背痛等狀況也有可能是狹心症的徵兆,
而發生原因同樣是心臟發出的疼痛訊號刺激到周遭其他神經所致,該現象又稱為「關聯痛」。
而不少民眾對心臟疾患多有心臟疼痛的印象,
然而左胸壓了會痛多是肋間神經痛或肌肉痛所造成。
真正的狹心症發作時,應是感受胸口正中間受到壓迫般疼痛較多。
陽痿恐是動脈硬化造成,放著不管恐導致狹心症
隨著年紀漸長,部分民眾可能漸漸雄風不振,除了心理等因素外,
可能也和老化導致的動脈硬化有關。
植田美津恵表示,老化也會伴隨著血管壁變硬、動脈硬化,
因此血液流動難以充分達到末梢,導致勃起障礙。
儘管陽痿並未直接導致狹心症,然而中年以後有陽痿症狀的民眾,
也有動脈硬化風險的案例相當多,放著不管就有可能導致狹心症或心肌梗塞。
幸好,日本冠心會大崎醫院東京心臟中心顧問的南和友醫師指出,
實際年齡不一定等於血管年齡,若想讓血管變得年輕,可遵循3原則:
1.減少鹽分攝取:避免血壓上升、血管硬化
2.減少醣類攝取:避免高血糖
3.增加好膽固醇:多吃綠茶、菇類、洋蔥、番茄等食材
反之,若總是喜歡吃油炸食物、肉類以及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民眾,
就算還年輕,也正在傷害自己的血管。
新聞中心 蔡經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