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鍾佩錦報導】
近日網傳一篇中國報導,內容指出一名中國女子10年前每月染髮一次,
而在2個月前發現皮膚變黃,就醫檢查後竟確診為「肝硬化」。
報導引發民眾疑慮,擔心染髮與肝硬化是否有因果關係?
報導指出,中國這名女子自30多歲起開始長白髮,為了美觀因此開始每月染髮一次,
並持續10年之久。沒想到日前發現皮膚變黃、全身沒力氣等症狀,
就醫後確診為化學性肝損傷,當地醫師研判與長年染髮有關。
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
就現有報導資料中看不到染髮與肝硬化的相關性,加上目前醫學上並沒有案例,
因此兩者是否有因果關係,恐有待進一步查證與研究。
染髮劑究竟會不會致癌?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會面臨長白髮的困擾,因此染髮即成為不少民眾選擇的解決途徑,
但同時也衍生出染髮劑對人體有危害的疑慮,其中包含染髮劑究竟會不會致癌?
致癌性的探討主要針對部分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
最早的研究發現在300個膀胱癌男性病人中,有4人是美髮師,
不過,在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並無足夠證據支持使用染髮劑與癌症發生率的關聯性。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長期使用染髮劑超過20年,
會略為增加淋巴瘤與骨髓瘤的發生率;使用永久性染髮劑也和發生血液腫瘤的風險有關。
目前染髮成分與致癌風險並無明確定論,各方說法不一,但染髮的安全性的確時常受到質疑,
其中許多成分也是頭皮接觸性皮膚炎常見的過敏原之一。
有些人的頭皮接觸到對苯二胺,會出現紅腫、發癢、濕疹等過敏反應。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則於報導中表示,
由於目前沒有確定的科學證據顯示染髮和癌症有高度關聯,
加上現在的染髮劑成分已經過改良,因此建議選擇「有廠牌」,且「經過檢驗認可、取得衛福部字號」的商品。
譚敦慈也提醒,別用來路不明的染劑,最好還是請專業人士控制染髮的時間與染劑用量,
他們在操作時也會盡量不接觸頭皮,如此染髮更安全。
過敏測試
譚敦慈指出,染髮前48小時可在手腕內側或耳後,沾10元硬幣大小的染髮劑,
確認皮膚沒有紅、腫、痛、癢、甚至出疹子、水泡等異樣後再使用。
保護頭皮
顏宗海表示,染髮前應注意頭皮是否有傷口,染髮時則應避免染劑接觸頭皮,
也建議染前2天先別洗頭,因為可讓頭皮分泌的油脂形成自然保護膜。
譚敦慈也說,可在頭髮與皮膚交際處塗上一層嬰兒油或凡士林等高油度、高封閉性的產品,也有保護效果。
選擇稍淡的顏色
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陳郁蓁於報導中指出,想染得越深,特別是黑色染髮劑,
就越須注意其PPD的含量,以免有致癌或致皮膚過敏之慮。
國外也有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顏色,
黑色與深褐色染劑中含有較多的對苯二胺與間苯二胺,健康風險較高。
多用補染方式
盡量降低染髮頻率,顏宗海建議,一年的染髮次數最好不要超過3次。
譚敦慈說明,若是為遮掩白髮,局部補染就好,並不需要每次都整頭染色。
染料沖洗乾淨
染完頭髮應先確實沖洗到沒有顏色殘留,再以洗髮精連同頭皮一起洗淨。
染髮後多喝水
可促進代謝,有助身體排毒。
新聞中心 鍾佩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