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30436221880.jpg

【早安健康/ 張辰珮中醫師】
夏季天氣悶熱又潮濕,惱人的白帶總是糾纏不清?
中醫對於白帶也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白帶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白帶,正常的生理性白帶就是指陰道的分泌物,
這些分泌物中有來自於陰道、子宮內膜、以及子宮頸分泌的黏液,
會隨著月經週期賀爾蒙的影響,在排卵期的時候分泌較黏稠且偏透明蛋清狀的黏液,
其他時間則是會有少量黏稠透明的黏液,大多無色無味,屬於生理性白帶。

病理性白帶在現代醫學中,可大致分為細菌型、黴菌型及滴蟲型感染
1.細菌型感染的白帶外觀會呈現黃綠色較黏稠的分泌物,且味道偏腥臭;
2.黴菌型感染外觀會是白色如豆腐渣狀的分泌物,
3.滴蟲型感染會有腥臭霉味、泡沫狀黃綠色陰道分泌物,可能伴隨陰道搔癢灼熱,
            容易出現頻尿、或性交出現疼痛。

中醫也透過顏色將白帶分為青、赤、黃、白、黑: 

青帶:分泌物呈現黃綠色黏稠狀,骨盆腔處於發炎狀態,多屬於肝經濕

赤帶:分泌物帶有血絲或呈褐色,可能為血熱、血虛或是陰虛。
      常出現在經期前幾天或月經後,手術後子宮內膜受損不穩定也可能產生。

黃帶:分泌物色黃黏稠,沒有明顯腥臭味,大多屬於脾虛夾濕。

白帶:無色無味量少黏稠屬於正常,如果質地如清水狀且量多,喝冷飲或是天冷時加重,
       屬於寒濕型;如果分泌物色白如豆腐渣或乳酪狀,屬於脾虛夾濕。

黑帶:中醫臨床上較少見,出現時要特別注意,建議至婦產科檢查,
       排除是惡性腫瘤或是陰道潰瘍病變等問題。

中醫門診中,最常見的是使用西醫口服藥或是塞劑之後,依舊反覆感染的狀況。

會容易白帶反覆感染與自身免疫力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一旦睡不好或熬夜就容易產生白帶的女性),
而中醫最強調的是增強人體的正氣,在治療上除了改善局部發炎之外,
還會針對本身體質不平衡之處調理,而常見的體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脾虛型:通常屬於非炎症白帶,白帶質地清,味道偏淡,伴隨消化不良、容易疲倦、
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無力,頻繁腹瀉或下半身易水腫。

此時常用健脾益氣除溼方式,常用藥材有:白朮、茯苓、澤瀉、薏苡仁等藥材。

腎陰虛型:白帶偏黏稠且黃,陰道可能有搔癢刺痛感,患者可能容易手足心熱、
            心悸失眠、口乾煩躁等。

治療原則以滋陰瀉火為主,常用藥材有:生熟地、女真子、旱蓮草等。

腎陽虛型:白帶多清稀如水,嚴重者在天氣冷或是食用冰飲時容易產生水性白帶,
            同時伴隨腰痛、易手腳冰冷、下腹部有冷感,甚至月經延遲的情況。

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常用藥材有肉蓯蓉、巴戟天、淫羊藿、菟絲子等等。

肝經濕熱下注:多屬於炎症,白帶黃稠且腥臭,伴隨私密處搔癢刺痛,
               其他可能有易怒煩躁、口乾苦等。

治則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藥材有:黃柏、薏苡仁、敗醬草、土茯苓等。

如果不只有白帶的困擾,還觀察到白帶中有血絲,要先排除排卵期出血、子宮肌瘤、
子宮內膜異位、子宮頸糜爛或其他不正常增生,如果屬於器質性病變,
可以透過中、西醫配合調理。

如果是功能性出血問題,中醫在臨床上常見為氣血虛、血熱或是陰虛證型,
會就以上體質辨證之外,再酌加清熱涼血等處理子宮充血發炎的藥材如:
黃芩、黃柏、牡丹皮、蒲公英等。

如果白帶多且經期一直不來,就現代醫學來看,白帶多可能與陰道感染發炎相關,
而月經不來則與內分泌失調有關,當白帶多且月經一直不來這兩種症狀同時出現時,
中醫的角度會從臟腑失衡的角度去調整,如果飲食不正常或是營養攝取不均衡,
又伴隨消化不良,平時容易暈眩疲倦、臉色蒼白,身體沉重無精打采,屬於脾氣虛證型,
同時也常有氣血虛弱的狀況。(編輯推薦:陰道分泌物顏色暗藏健康危機!白帶過多、黃綠色代表…

如果平時容易煩躁暴怒,或是焦慮鬱悶等等,這些情緒沒有好好被釋放或是調適,
就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可能會感受到乳房脹痛、胸悶、肋骨下緣悶脹不適等,
屬於肝氣不疏證型,患者可能感受到先前有月經的時候經痛嚴重且血塊偏多且大,
因為肝氣不疏,久了常會轉成氣滯血瘀的證型。 

如果平時容易腰痠無法久站、活動一下容易膝蓋無力,臉色晦暗,頻尿、少尿、夜尿,
或是容易暈眩耳鳴、失眠,先前有月經的時候經血量少等等,屬於腎氣虛證型,
其中又可根據更細緻的寒熱徵象再細分為腎陰虛或是腎陽虛。

雖然中醫會透過不同證型去調理體質,可是臟腑之間的關係是環環相扣的,
如果肝氣不疏久了容易影響脾、腎,而脾氣虛損久了也可能影響肝、腎,如果長期熬夜、
喜歡喝咖啡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休息,身體把先天腎氣提出來讓身體不斷透支,
也會由腎再影響到肝、脾。

因此平時患者對自己身體變化的觀察,紀錄症狀發生的時序等等,
都有助於釐清可能產生白帶的原因,而治療及預防的部分,
除了調整作息、放鬆心情之外,也可以多觀察自己還有哪些地方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盡快就醫向醫師諮詢,以免衍生更嚴重的問題喔!

本文授權自昌盛堂中醫診所,更多中醫養生資訊,
請見昌盛堂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原文連結:http://www.edh.tw/article/2839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ly 的頭像
    Lily

    目標環遊世界的Lily部落格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