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膝蓋腫痛,蹲不下去、站不起來?
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找上你!
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也因為膝關節是行動力關鍵,長久對生活品質影響甚鉅,
醫師表示,若保守治療成效不彰,膝關節置換手術或許能逆轉人生。
減輕負擔不容易!每年近3萬人換膝,85%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
衛福部統計指出,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全台多達350萬人深受關節病變所苦。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由大腿骨(股骨)、小腿骨(脛骨)、膝蓋骨(髕骨),
和關節軟骨等軟組織構成,膝關節在日常活動承受著數倍體重的負擔,
若長期受力使軟骨消耗磨損,加上老化修復能力變差,就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
高雄醫學大學骨科部主治醫師何承融醫師解釋,「避免病況惡化的最大原則,
就是減少膝蓋負擔,美國骨科醫學會對此提出3項治療建議:
(1)適時的使用消炎藥
(2)體重控制
(3)生活型態轉變
如強化大腿股四頭肌,減少上下樓梯、負重活動等讓膝關節承受數倍體重的動作,
長時間蹲距及跪姿也會增加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
但減重、改變生活型態並不容易。
何承融醫師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仍患者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主因,
全台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案例數更是逐年增加,「2011年時僅近2萬例,
2020年受疫情影響仍持續上升達到二萬八千例,預估未來5年內將達到每年3萬例以上」,
整體而言,接受膝關節手術的族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年輕也能換膝!科技進步讓人工關節更耐用、手術更精準少疼痛
全膝人工關節由股骨組件、聚乙烯墊片、脛骨組件、髕骨墊片等4部分組成,
手術時會先切除受損軟骨並對力學軸線進行微調,再植入全膝人工關節組件。
基於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若患者在愈年輕時置換人工關節,還要每天工作、
做一些強度較高的運動,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也會愈短,
為避免老後要再次動刀進行人工關節的翻修,過去並不鼓勵60歲以下患者動手術,
「但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技術上的突破,醫師並不反對年輕患者在適當的時機做手術」。
舉例來說,聚乙烯墊片作為關節軟骨的替代品,可說是影響人工關節耐用度的關鍵,
隨著材料科技進步,目前最新的維他命E墊片是由聚乙烯墊片經交鏈處理(high cross-link)強化結構,
並添加抗氧化劑以減低長期使用的磨損剝落,讓較年輕、活動量較大或強度較高、
從事粗重工作、體重過重的患者,能有多種不同選擇。
至於技術方面,電腦導航能讓手術更精確,降低誤差及術後不適;近年來膝關節置換手術技術已經成熟,
不僅傷口較小,對軟組織損傷也較少,可以縮短恢復所需時間,在手術過程中搭配雞尾酒式止痛法,
多管齊下也有助於術後的疼痛控制。
過去各國有許多研究都發現,患者對換膝手術的滿意度通常可達80%以上,
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映術後關節僵硬不自然、莫名疼痛,何承融醫師解釋,
「醫師一夕之間大幅矯正患者的膝蓋力學結構,尤其只有單側手術時,
患者仍要重新適應他的新關節」。
此外,全膝人工關節的設計是否符合患者需求,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
例如有些患者基於宗教因素或工作需求,必須經常蹲、跪,
或是部分患者在傳統人工膝關節較難找到合適的尺寸,
「就像買鞋,38號太鬆,37號太緊,卻沒有37號半,醫師只能憑技術和經驗去克服」,
也因為愈來愈多不同設計理念的全膝人工關節陸續面世,
患者可以參酌自身條件及需求,跟醫師討論再做選擇。
換膝手術初衷是回復正常生活!70歲爺爺動完手術照打網球
如果患者年齡在70歲以上,平時活動量不大,對膝關節功能沒有太大要求,
經醫師評估需要接受換膝手術,通常以健保給付的全膝人工關節及墊片,
就可以滿足患者日常起居的需求。
如果患者本身符合年齡較輕,或是活動量較大、活動強度較高、從事粗重工作、
體重過重,對膝關節功能的要求較高,再加上經濟許可,醫師也可能建議使用耐磨的交鏈型墊片,
或是客製化人工膝關節搭配抗氧化維他命E墊片。
何承融醫師說明,「客製化人工膝關節的最大特點,就是針對亞洲人體型進行特化,
也將東方女性骨架較小列入考量,同個尺碼還有區分寬版和窄版,
在傳統人工膝關節的兩號之間有六種選擇,脛骨元件也進行人體工學的改良,
有效增加元件和骨骼結構的適應性,墊片除了維他命E墊片之外,也有卡榫型或無卡榫、
保留後十字韌帶等多種品項,可以依患者需求做調整,盡可能降低疼痛發生率,提升術後滿意度」。
何承融醫師也提到,曾有一位70歲陳先生為退化性關節炎來就診,由於狀況需要開刀動換膝手術,
考量到患者平時仍有運動習慣,對膝關節功能要求較高,他建議患者使用客製化人工膝關節搭配維他命E墊片,
「他動完手術還可以打網球!我也告訴他不需要刻意保護或提防,正常運動,正常過生活,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才是接受手術的初衷」。
醫師簡介:
高雄醫學大學骨科部主治醫師何承融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