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不斷警告,氣候變遷將威脅生態與人類的生存,您知道氣候變遷與臺灣有什麼關係,會造成何種實際影響嗎?
隨著時間逼近,氣候變遷已不再只是「變遷」,正快速將我們推向緊急狀態。
今年的夏天似乎特別熱。臺灣七月與八月屢現驚人高溫,超過攝氏 36 度的天數更是雙雙破了史上紀錄,
臺北市測站更測得140年來最高溫攝氏39.7度。
這不是偶然,是氣候危機真的已經來到了您我面前,讓臺灣的我們也親身感受到了。
氣候變遷為臺灣帶來危機
炙熱難受的高溫其實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綠色和平於 8 月 24 日釋出《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
說明隨著氣候變遷,極地加速融冰,加以升溫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 1.9 公釐的速度上升,
臺灣因為受到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赤道海水向西累積至西太平洋,臺灣周邊海平面上升速度更為全球平均的 2 倍。
若不積極減碳,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模型來推估,到了 2050 年,
臺灣將有約 1400 平方公里的地區會淹沒在海水中,西岸的主要都市都難逃滅頂危機。
2020年5月,強降雨造成臺南低窪地區積水難退。 © Greenpeace
海平面上升之外,平均每年造訪臺灣三到五次的颱風,也會進一步侵襲土地。當颱風來襲,海水水位高漲,
強勁風勢必會推動海水淹溢至更內陸的地區,稱為「風暴潮」(Storm surge)。
根據綠色和平最新研究,未來當海平面上升,再加上風暴潮,臺灣本島遭淹溢的面積將達到 2,120 平方公里,
受到影響的建物面積超過 2,800 坪,相當於 5,000 個小巨蛋的建物面積,包括總統府、立法院等重要機構、
臺南科技園區的 Google 資料中心,以及大家喜愛前去休閒的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
都將遭殃,全臺更有超過 290 萬人的生活會受到衝擊。
六都進入氣候緊急狀態?
全球的碳排放約有 75% 來自於都市,當氣候變遷帶來災害,常處於沿海平坦地區的城市首當其衝。
以臺灣而言,六都聚集了全臺超過七成的人口,未來一旦海平面上升,又遇風暴潮,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都面臨嚴重威脅。
除了臺北市與高雄市,臺南可能遭淹沒的面積最多,達約 426 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新北市則有最多人將受影響(約 75 萬人)。
該報告發布後,獲得眾多臺灣媒體關注,然而面臨同樣困境的不只有臺灣的城市,
許多都市也都正視除了防災準備之外,城市本身應該負起的減碳責任。
2016 年,澳洲德爾賓市(Darebin)首先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美國紐約、舊金山等城市,也無視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議之舉,
紛紛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截至 2020 年 7 月為止,宣示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的政府單位與機構已達到 1,752 個之多。
這些宣告,不僅是為了展現處理氣候危機的決心,給予民眾心理建設,更有利於設立減碳目標、
制定地方能源計畫,推動再生能源建置,甚或與其他城市共同繆力推動中央政府有更全面的作為。
相較於許多世界大城市,臺灣六都至今仍未制定明確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人口最為密集的六都應以身作則,以宣示進入氣候緊急狀態為起步,全面評估城市氣候風險,
規劃城市的減碳目標,並訂定再生能源及低碳運輸的發展進程。
守住氣溫,就是守護自己
當全球有 1/3 的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40% 南極冰川正在融化,世界各地的森林大火與暴雨洪水災難頻傳,
這些現象已不再只是「變遷」,而是需要立即迎戰的緊急狀態。
根據氣候模式的推估,若照人類目前的方式繼續排碳,到本世紀末,平均海平面會上升 1 至 6 公尺,
《自然》期刊(Nature)也指出,隨著格陵蘭島融冰情況加劇,海平面如果上升至 15 公尺,
整個臺北將淹沒在海中,其他包括上海等多數太平洋的沿岸城市,亦都難以倖免於難。
積極減碳,我們救的不是地球,而是自己的城市與未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告訴我們,
要讓全球升溫不高於工業革命前攝氏 1.5 度,才能降低氣候危機的風險,然而目前的升溫幅度可能已經來到了攝氏 0.8 至 1.2 度,
我們須在 2030 年前減碳至少 50%,才能阻止暖化超過攝氏 1.5 度的危險邊界。
現在開始努力,雖還不算太晚,我們卻已經沒有躊躇的條件,
身在臺灣的您我,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置身事外。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原文連結: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0760/不只是「變遷」:步步逼近臺灣的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