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導演很常掛在嘴上的話,便是「拍連續劇幾乎像社會運動」,或是「導演工作就像在修人生、社會的學分」。
從九零年代的《佳家福》《母雞帶小鴨》,到千禧之後的《大醫院小醫生》《赴宴》《刺蝟男孩》和近期的植劇場,王小棣的作品陪伴觀眾一路成長。
而在現實生活裡,只要在有關都更、核能、性別平權等社會運動的場合,也都可以看到他挺身而出。他像是剛柔並濟的長者,以行動支持群眾,以戲劇撫慰人心。
用戲劇討論環境議題,實地田調了解真相
說到環境與氣候議題,王小棣說早在2003年拍《赴宴》時,便已切身感受到環境變遷的危急性。
「因為前一部《大醫院小醫師》受到大家歡迎,那時觀眾也開始上網路回饋意見,我們開始想,下個社會運動的重點,應該是什麼?」
王小棣說,緊接在後的《赴宴》,是想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應該著重在環境保育或是經濟開發。
這是任何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都必須面對的大哉問,而透過台灣美麗山林的畫面與年輕世代的愛情故事,王小棣企圖找到答案。
他在籌備拍攝期做足了田調,訪問環境領域的學者教授,才發現許多大眾無法得知或面對的現況,難堪到令人無法負荷。
「像房間一樣大的攔沙壩,就被颱風吹斷,掉在海邊……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連續劇激發大家思考,拍完卻發現這塊土地已經承擔了這麼多,
究竟我們該繼續罔顧未來,繼續舒服地活著,或是真正開始思考嚴重性。」
規勸路人保護地球,心繫極端氣候現象
「環境問題的確常讓人覺得渺小,深感自己所作有限,甚至會引人不快的。」
王小棣笑說,有一陣子他非常介意駕駛人把車停在路邊,開著引擎吹冷氣。
極富正義感的他總會上前敲窗,委婉勸阻。他還曾一度在造訪麗江時,勸阻軍官熄火。
「他瞪著我看,我趕快笑一下說:『保護地球嘛。』他大概從沒聽過這說法,但竟也真的把引擎關了。」
關掉一台引擎,還有千千萬萬台空轉的引擎,把廢氣送到大氣層,日後成為極端氣候的幫凶。
「環境問題難免讓大家有無力感,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可是只要繼續努力,都會是好的。」
從《赴宴》到現在,全球極端氣候問題已不再是當年的一縷端倪,已成為全人類必須面對的難題。
「這已經不是個人感覺了,我們都看到澳洲、巴西的大火,人類完全束手無策,就算用龐大的運輸機,空運一整個倉儲的水過去企圖澆熄,
卻只像水滴一樣消失其中。更別提裡頭的動物面臨的災害。而最近大陸的水患也是另一個極端氣候現象的證明,大家都嚇到了。」
「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面對環境,深沈的反思
王小棣回憶他有陣子住海邊,颱風過後,本來開闊的海面,卻因洋流的推送,把大堆垃圾與漂流木送到海岸線上,
像是留下一幅巨大而醜陋的畫作,給人強烈窒息感,卻又逼著你不得不去直視。
「突然在這些垃圾與廢木之中的空曠地,出現胡德夫在其中用鋼琴彈奏著〈太平洋的風〉,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我們的家啊!這畫面一直留在我的心裡。」
雖然難免自問「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但王小棣從來沒放棄日常生活裡一點一滴的微小努力,例如在勞力密集的劇組,
大家在長工時、預算有限、人手短缺的情況下,仍力行垃圾分類、減塑,甚至開玩笑規勸彼此「少拿吸管、塑膠杯」。
而王小棣自己也託朋友從美國寄來一款「步行單車」,在輸送帶上健走便可推動單車行進,既時髦又環保,常引來路人好奇詢問。
「人類真的要知道自律,別再當自然界的公害。」
王小棣說,只要每個人一起努力調整生活方式,不嫌麻煩去多做點什麼,再少一點享受,都會是好的。
在全球風雨飄搖的2020年,小棣老師簡單一番叮嚀,就像從海洋廢料中傳出來的琴聲,無比撫慰人心。
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捐款連結)
https://supporter.ea.greenpeace.org/tw/s/donate?ref=p8-header-donate-button&_ga=2.258384842.1926593959.1597114336-1642827716.1596937907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