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61268139617.jpg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
高溫多濕的台灣夏季,氣候環境特別適合細菌孳生,而或許不少民眾認為食物只要沒有腐敗味、
經充分加熱便能殺死細菌,因此吃下肚也沒關係,不過日本專家表示,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

日本Navitas診所内科醫師久住英二指出,政府統計的食物中毒數量很可能被低估,
除了沒有集體食物中毒的話少登記在案外,腸胃不適選擇在家療養而未就醫的民眾也非常多。

食物中毒不能只靠臭味、有效期限判斷

一般民眾判斷食物到底能吃下肚,常會從臭味、
有效期限進行辨別,然而這是錯誤的方式。

久住英二表示,由於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體是細菌,即使細菌附著在食物上,
也不會明顯出現臭味,因此不少人吃下肚後才出現不適症狀。

此外,雖然因味道不佳以及後續責任歸屬問題,久住英二不建議吃過期食物,
不過只要有適當的保存,即便過了有效期限的瞬間,那項食物也不會突然變得不能吃;
相對地,即便在有效期限內,若保存溫度與場所不適當,
開封過後的食品也有造成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繁殖的可能性。

加熱就可不用擔心食物中毒?
預防食物中毒不能僅靠消滅細菌

對台灣來說,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細菌感染。根據衛福部的資料,
民國110年能判別病因的食物中毒案例中,有過半數是因細菌所致,
最多的致病菌為仙人掌桿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則位居第三。

而或許不少民眾認為,只要料理前食材新鮮、保存得當,
烹調用具與餐具也未遭受汙染,食材也已充分加熱,就能完美預防食物中毒,
然而這樣的想法或許對「加熱調理」這一步驟過度自信了。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陳抱宇曾為文指出,雖仙人掌桿菌不耐熱,
但若攝入的是會產生毒素的仙人掌桿菌芽孢,仍可能無法單靠加熱預防食物中毒。

久住英二則進一步解釋,雖然確實加熱能讓病原菌死去,
然而微生物製作出的毒素卻不會因為加熱所破壞。

代表案例就是台灣也十分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附著食物後,即便隨著時間過去、甚至加熱30分鐘,
其所產生的大量毒素並不會消失,因而會引起食物中毒。

因此預防食物中毒的前提不僅是消滅病菌,不讓細菌附著與增加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金黃色葡萄球菌一般居住在人體皮膚上,除了鼻子、手指外,特別是化膿的傷口、
青春痘等處一定會有該菌,因此若用手觸碰餐具內側以及料理後的食物,
食物中毒的風險變相當高。令人遺憾的是,用手捏成的飯糰是最糟的食物。

咖哩久放再加熱就好?
專家:只能加熱一次!小心產氣莢膜梭菌

控肉、滷肉、咖哩等,不少燉煮料理早已成為台灣民眾平時愛吃的家常菜。
而或許民眾有吃完後有先把這類料理暫時放在室溫中的習慣,
認為只要下一餐充分加熱即可,而這樣的壞習慣也恐導致食物中毒。

根據日本東京都福祉保健局的實驗,一般家庭料理的鍋中料理若室溫保存,
會讓產氣莢膜桿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繁殖,即使整鍋放進冰箱保存,
在加熱後仍可能因加熱溫度不均,而導致該細菌繁殖。

根據衛福部資料,產氣莢膜桿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厭氧菌,
110年時新北市就曾有2校師生,因餐盒中的產氣莢膜桿菌而引起嘔吐、
噁心、腹痛等症狀,研判可能是原本存在餐點中的產氣莢膜桿菌,
因保存溫度與時間不當導致食物中毒。

根據久住英二以及衛福部的資料,產氣莢膜桿菌由於存在於土壤中,
因此多會附著在紅蘿蔔、馬鈴薯等咖哩中常見的根菜類蔬菜。

而棘手的是,該菌可形成具耐熱性的孢子,
甚至部分菌株孢子可在沸水中存活1小時以上。

而在沸水中存留下來的孢子,一旦處於50度以下的常溫就會再次發芽。
由於產氣莢膜桿菌討厭氧氣,因此在氧氣較少的大鍋燉煮料理中心部位便相當危險,
除了咖哩與燉菜料理外,麵類的殘湯、燉魚、燉物也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因此最安全的作法,便是「料理完馬上食用」,
即便想隔天再吃料理,放置在常溫的時間也應越短越好。

可將鍋中料理分成小份使其容易冷卻,接著急速放冷藏、冷凍。
而覆熱時也不應重複加溫,
應以加熱一次為標準,並且不要馬上關火
而是應充分攪拌、混和,讓料理完全加熱為佳。

新聞中心 蔡經謙

原文連結:http://www.edh.tw/article/3161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ly 的頭像
    Lily

    目標環遊世界的Lily部落格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