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藍若水報導】
65歲的保羅阿公,多年前開始出現無法控制手部抖動的症狀,一開始以為是帕金森氏症所致;
但後來由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診治後,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
保羅阿公一開始對無法控制的抖動症狀感到沮喪,但除了配合醫囑服藥,
也在兒子的鼓勵下,透過運動訓練肌力,漸漸改善症狀,還參加舉重盃獲得金牌的佳績!
一般人看到中老年人有手抖症狀,常會自動聯想到帕金森氏症,但事實上,
手不自覺顫動也與原發性顫抖症有關,且發生率更高,根據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胡朝榮受訪指出,
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3萬人,而原發性顫抖症可能高達30萬人。
(編輯推薦:詹雅雯罹帕金森氏症,左腦萎縮暴瘦8公斤!帕金森氏症非失智,醫師10秒辨別症狀)
兒子推一把 保羅阿公訓練肌力症狀漸輕
保羅阿公的兒子是健身教練,他曾於社群平台分享父親投入健身訓練的成果。
他表示,保羅阿公確診後,一開始是蠻低落的,身為兒子的他只能不斷給予鼓勵,
最後終於說服保羅阿公到健身房運動、訓練肌力。
起初是從一週一次,漸漸適應後,增加到一週兩次,建立基礎的肌力後,
手顫動情況跟著改善,阿公也順勢調整每周三次的練習時間,甚至跟著其他教練學舉重。
保羅阿公曾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初開始訓練時,最難克服的不僅是動作學習難度,
還有訓練後的痠痛,但隨著時間拉長及熟悉,適應後的阿公逐漸感到身體越來越輕鬆,
甚至親友、醫生都一致認為保羅阿公的症狀有明顯減輕。
不過,兒子也強調定期回診追蹤的必要性,不能因為覺得症狀有緩和,就不再複診。
胡朝榮醫師表示,目前未有大規模的研究去證實運動與原發性顫抖症之間的影響性,
不過,透過門診的觀察,有在訓練肌力的患者,控制病況的情形算是不錯的,
推測是訓練肌力,會強化肌肉跟神經,進一步增強對肌肉的控制力。
同樣有不自覺顫抖表現 原發性顫動症高於帕金森氏症10倍
胡朝榮醫師指出,原發性顫抖症就診年齡約落在40-50歲,發生率會隨著年紀漸長而遞增,
性別比例上男女好發機率並無差異。
原發性顫抖症有兩點值得注意的事,因為有相似的臨床表現,
所以經常與帕金森氏症並提討論,但關注度不及後者。
事實上,胡朝榮醫師表示,確診原發性顫抖症的人數約30萬人,
帕金森氏症則3萬人,兩者差10倍。
患者生活小事受影響 抓不到「手感」情緒易低落
儘管醫者們常以「良性的動作障礙」說明原發性顫抖症,
該疾病也不太會進一步惡化成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問題,
但異常的外顯徵兆,會增加患者於社交場合時的尷尬,
在嚴重的情況下,倒水、喝水、寫字等日常小事均被影響,容易陷入沮喪的情緒。
不只是保羅阿公有過這樣的經歷,男藝人黃仲崑也受該疾病困擾:
唱歌時只能拿左手,手抖時還曾被懷疑是否為酒精中毒,
種種不方便及身分的壓力,吐露自己當時對社交充滿恐懼,後接受手術治療才得以「重生」。
原發性顫抖、帕金森氏症差異性
由於手部顫動是兩種病症共通且明顯相似的徵兆,根據雙和醫院神經內科柯子翔醫師的整理,
原發性顫動症的顫抖表現,通常好發於動作進行或保持固定姿勢時,且是雙手同時抖動,
連帶會影響頭、語言和腳(較少),此外,它的病發進展也較緩慢。
相對於帕金森氏症的靜態時發作、單側顫抖,以及惡化迅速程度到動作遲緩、
四肢僵硬跟容易跌倒的徵兆,兩種病症的差異顯見於細節的表現。
新聞中心 藍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