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全球750萬「北極守護者」積極行動,成功阻止石油巨頭進駐北極鑽油,減緩漏油與全球的氣候災難。
但是,對北極虎視眈眈的,不只有石油公司。

今年,隨著北極海冰進一步融化,來自工業化捕撈的威脅與日俱增,「拖網捕魚」等破壞性漁法,
嚴重影響北極海洋生態,挪威以北海域更是焦點。邀您一同加入守護北極的新戰線。

1609681200411.jpg

海冰消融,工業化漁船步步進迫
全球氣候變遷,北極率先顯現。過去百年,北極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近兩倍,
上個冬季,北極亦較溫暖,再次敲響全球氣候變遷警號。

全球氣候變遷,北極海冰加速消失。
不久前,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宣佈,
今年的「北極海冰最高值」(Sea Ice Maximum Extent)連續第二年創新低。

原先冰封的北極水域變成一片汪洋,讓企業的捕魚巨船更容易深入北極,
進行工業化捕撈及其他工業活動,嚴重威脅北極珍貴生態。

這些漁船通常使用「拖網捕魚」方法,將超級巨大的漁網沉到海床拖行,破壞珊瑚及其他海床上的植物,
更一網打盡所有海洋生物,其中,有不少生物棲息北極已有數百年之久。
根據挪威海洋研究院數字,當地已有多達 30% 至 50% 的珊瑚礁受破壞,主因是受拖網捕魚之害。

挪威以北、毗鄰北冰洋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尤其是北巴倫支海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一帶水域,
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象、弓頭鯨、北極熊、北極海鳥及許多魚類都在此生活,也是深水珊瑚的重要棲地。

1609681220053.jpg

挪威以北海域,成為焦點
今年3月,舉行「北大西洋海鮮論壇」(The North Atlantic Seafood Forum, NASF)期間,
綠色和平發表最新調查及研究報告《到此漁止》(This Far, No Further),指出多個國際知名的海鮮食品品牌,
包括冷凍食品生產商 Birds Eye、Findus,以及許多歐洲的海鮮餐廳,雖然聲稱重視永續發展,
但是,其採購的魚可能是來自破壞北極生態的捕撈方法。

目前,全球至少有 70% 在超市買到的大西洋鱈魚來自挪威北岸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
綠色和平分析人造衛星數據(見下圖),發現巴倫支海的拖網捕魚作業於過去三年持續增加,
並點名三間大型捕魚企業多次深入北緯78度的挪威海域捕魚,亦即「生態及生物超級重要的海域」
(Super Ecologically or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Marine Area)。

諸如總部設於香港的俄羅斯企業Ocean Trawlers,就是巴倫支海鱈魚的最大供應商,主要供應歐美及亞洲市場。

1609681241416.jpg

守護北極,為時未晚
今年捕魚的季節在即,團結消費者的力量,才能從漁業、加工製造商、零售業、食物品牌到餐廳等,
推動改變,讓整個漁業知道,不容破壞性工業化漁船進駐北極海域恣意捕撈,
否則,獨立且珍貴的北極生態將永遠無法復原。

請您加入最新戰線,與綠色和平一起,共同推動成立「北極保護區」,全面禁止鑽油及工業化捕撈,
發展永續的漁業,保障北極附近一帶的居民生活,更永久守護北極的寧靜。

作者: Greenpeace

原文連結: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4719/%E4%B8%8D%E5%AE%B9%E5%B7%A5%E6%A5%AD%E5%8C%96%E6%8D%95%E9%AD%9A%E8%88%B9%E6%9F%93%E6%8C%87%E5%8C%97%E6%A5%B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ly 的頭像
    Lily

    目標環遊世界的Lily部落格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