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過50歲,不少人已經開始規劃退休後的人生,擁有穩定的現金流以及健康身體是退休族最在意的事,
其次,有子女的群族,若不審慎評估資產移轉問題,可能會面臨課到重稅的情形。

新北市新莊有一戶賴姓人家,子女共同繼承總值上億元的土地與房屋,但6名子女對繼承方式無法取得共識,
最後這些不動產只能交由法拍來解決,從原本上億的價格降到約6600萬至8700萬間。
雖然對每位子女來說是公平的,但父母累積的多年的積蓄卻顯得有點可惜。

另一方面,也有人先將財產提早贈與子女,希望避免遺產因稅負而減少,但子女拿到財產後卻反而對父母不聞不問,
原本的好意只落得無人照顧的下場。這些社會新聞,都反映出一旦生前財產移轉沒有規劃好,恐怕難免引發家庭紛爭。

將財產移轉給子女、同時節稅的方法,不外乎「生前贈與」與「死後繼承」,但不論採用哪一種方式,
都需要提前規劃,才能避免財產損失。所以,如何規劃「生前贈與」與「死後繼承」非常重要。
你現在就應該開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辛苦賺來的積蓄損失最少,以及用適合的方式傳承財富。

選擇哪一個可省稅呢?贈與稅與遺產稅的優點、缺點

大部分民眾的財富都是靠年輕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若在過戶的過程中,被多課一分錢的稅,
心肯定會有些許痛。首先,先了解繼承財產的兩種方式,包含生前贈與以及死後繼承。
無論是哪一個,都有可能會面臨課稅問題。所以選擇適合的方式,可以讓你的損失越少。

財經作家李雪雯就在著作《空巢的勇氣》中,介紹了生前贈與、死後繼承兩種方法的優缺點與稅負資訊:

贈與稅:財產所有人在生前,就將財產過戶給子女。
台灣目前依照「贈與總額」,扣除「免稅額」(每年累計220萬),
再扣除「扣除額」(土地增值稅、契約、公共設施保留地等)後,區分成10%、15%、20%稅率。

贈與稅優點:
可享有每年220萬的免稅額,有節稅的作用;也可幫助子女提早買房或者創業。
缺點:有些子女可能拿到錢之後,就對父母不理不睬,反而讓自己晚年孤苦沒人依靠。

遺產稅:財產所有人逝世後,才把財產移轉給繼承人。

台灣目前是依照「遺產總額」,先排除「不計入遺產總額」,
再扣除「免稅額」(一般免稅額1200萬,若為軍公教因公殉職,額度則會提高),
及「扣除額」(喪葬費、配偶、父母、受其扶養之親屬等)後,區分成10%、15%、20%稅率。

遺產稅的優點:
可以避免「生前贈與」會面臨到的缺點;
缺點:移轉的方式較為複雜,因為動產類(現今、存款、股票等)就可直接分配處理,
但是不動產類就必須經由買賣轉換成現金,才可以分割處理。

善用每年贈與免稅220萬,可避免繳出高額遺產稅

通常房地產總價值較高,所以房地產常常是民眾想節省遺產稅時,最優先考慮的移轉標的,
再加上現在台灣房價偏高,多數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這時,可以考慮運用贈與稅的每年免稅220萬,
分年移轉到子女戶頭中,子女就可用這筆錢來購買父母的房子。

舉例來說,小美名下有一棟不超過市價3300萬的房子,她每年贈與給小孩220萬,三年後小孩就有660萬,
這個小孩就可拿這筆錢來購買父母房子(買價通常採用國家制定的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的加總,
加總後的兩成即是購買價,這邊先暫時不考慮房屋交易稅費跟規費)。
如此一來,這個不動產就不列入遺產稅的範圍中了。 

不過,《空巢的勇氣》提醒,遺產稅與贈與稅法律時常更迭,所以還是要依照國家法律的變動,
隨時更改決策,千萬不能只試算一次,就以為從此萬無一失。 

把財富留給自己  享受得來不易的退休生活

雖然在東方社會的傳統觀念中,將財產繼承給子女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現代醫療發達,
人類平均年齡持續攀升,無法預期自己到底能夠活多久,建議還是先把自己的退休生活過得精彩,如果有餘力時再去考慮繼承問題。

有「樂活大叔」之稱的理財達人施昇輝曾指出,想要退休過上無虞的生活,必須先檢視三大條件
第一,自己是否擁有足夠的保險,以因應突發事件;
第二,是否擁有自己的房子,讓自己退休更安心;
第三,有足夠的財產讓自己往後20幾年生活不煩惱錢。

如果害怕自己晚年無人照顧的話,可以選擇「老年安養信託」的方式,
將自己的財產(退休金、現金、不動產等)交由委託人管理(通常是銀行信託業者),
依照契約內容,銀行會定期將一定比例的錢交給你,類似生活費的概念。

當信託期滿時,受託銀行就會把剩餘財產交給當初設定的受益人(配偶、子女等)。
《空巢的勇氣》指出,這個好處是,可以達到「先利己、後利人、利他」的三贏目的。

原文連結:
https://www.edh.tw/article/23985#053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課稅 贈與稅 遺產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ly 的頭像
    Lily

    目標環遊世界的Lily部落格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